聊天机器人无疑是大模型落地的最直观形式,还记得 22 年末,第一次与 GPT 对话的震撼,人工智能终于不像 siri 那么傻了,它们能够记忆上下文,还上知天文、下知地理。
网友们用它创造了许多用例:写小说、当博主、做分析。
这一阵风过去之后,公众对 AI 从最初的狂热过渡到了更为理性甚至冷静的态度。
似乎大家最初对他的幻想都不存在了,比如,颠覆互联网商业模式,创造一个虚拟的自己代替工作。
但现实是,我们在面对一个空白的聊天框。不知道要问什么问题,不知道要怎样写提示词,茫然并且不知所措,影响了我们对AI原生应用的体验感。
这篇文章就来详细分析下。
上一代的 AI 助手,比如 Siri 或小爱同学,都是围绕手机这个载体,以语音交互为主要方式设计的。给它们赋予人格化特征显得非常自然和必要。
你只需轻轻呼唤它们的名字,就能唤醒并帮你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,这种交互方式带来了一种亲切感。
然而,随着 GenAI 技术的兴起,现在的 ChatBot 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语音交互。它们不仅提供自然语言对话服务,还扩展到了面向企业和开发者的复杂 API 服务。
这种转变让 ChatBot 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和深入,但也带来了一种冷漠的技术感,可能使用户感觉不如以往好用、亲近。
面对这一变化,无论是大厂还是创业公司,在 AI 企业和产品的命名上发展了新的趋势。
企业名称倾向于使用宏大且富有想象力的词汇,如“月之暗面、阶跃星辰、零一万物、无问芯穹、硅基流动、揽睿星舟“。
产品命名则分为感性派和理性派两大阵营